循環生活:住
全球現況
根據荷蘭社會企業 Circle Economy 的分析,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原生資源皆用於建築業¹。且建築與營建使用了全球 36% 的能源並為 39% 的碳足跡負責²。
在歐洲,營建產業更是能資源耗用及廢棄物產生的大戶:50% 的原生物料、50% 能源、30% 水的耗用、產生 30% 廢棄物,並且是 40% 的碳排來源。³僅有 3-4% 的營建廢棄物回到建築物本身再做使用。因此包含荷、法等國的國家循環經濟政策都將建築業列為首要轉型產業。
根據聯合國統計,2050 年世界總人口將會達到 98 億人,2/3 居住城市,建築物的需求將大量增加,如何使用地球提供的有限能資源支持生活環境,將是非常重要的議題。

建築物的建造與使用消耗了全球 36% 的能源、造成了全球近四成的碳足跡
(圖片來源:Wix)
循環建築
讓我們試著描繪一下循環建築可能的樣子,首先我們從設計的時候就思考建築可能改變其功能,而採用彈性、可回復的設計讓建築與建材都能在維持其價值。建造的過程採用再生材料、生物基材料而且無毒的材料,確保天然資源的開採降低,並使用預鑄、模組化的建材,不但降低工地現場的廢料或是餘料,也讓建築更有替換零件、維修的空間。
建築物使用的過程中,若能導入更多的服務代替產品的買賣,那我們也能確保我們得到了使用產品的權利,但是設備或家電的生產商,能運用延長產品生命週期及提高效能的方式,維持其利潤而提高更好的服務。而使用者也可以因為需求的改變,轉換服務內容即可,而減少浪費。
在建築物的生命終點,因為其在設計之初就被設計為易拆解,因此在拆除的時候,建材能夠好好的被拆卸、分類,而以原來的功能或是回收再利用的形式,重新投入下一個生命而不減其價值。因為數位科技的進步,我們不但能更智慧的使用商品與控制能源的耗用,更能輕鬆的管理建材、設備,以提升其資源效率。
延伸閱讀:循環營建—讓房子能像樂高一樣重組再造、打造一棟循環建築的六種槓桿
案例說明

改變設計
BAMB計畫
歐盟委員會下的Horizon 2020創新研究計畫所資助的計畫,Building as material bank,也就是將建築物視為建材暫存的銀行。動態與彈性的建築設計能夠符合循環經濟,讓建材保留價值並減少廢棄物與原生物料的使用。
為了實踐循環的轉變,在15個合作單位與6個歐盟國的參與下,BAMB開發並整合材料護照與可回復的建築設計等2大工具,透過6個實驗計畫進行展示與改進。
BAMB 計畫介紹
(影片來源:BAMB2020)
採用容易拆除、回收建材的設計。並在施工方法上創新,幾乎不用水泥灌漿,而是像縫衣服一樣,把所有建材「縫在一起」,讓建物在使用壽命的期限內,可隨時根據不同需求,或是新建材、新科技的出現,更換建材,而使用壽命結束後,也容易拆除。並且建商不採購建材,只給付建材使用費給供應商,供應商在建物拆除後回收建材再做運用,而建築物則像儲存各式建材的銀行。
延伸閱讀:荷蘭未來城市 把廢物變寶物
全球第一座應用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的市政廳,以為人本的想法,用健康又循環的建材守護員工的健康,結合建材銀行的商業模式及空間共享,都讓建材與空家可以發揮其最大價值。
延伸閱讀:荷蘭芬洛市-全球第一座「搖籃到搖籃」市政廳

芬洛市政廳
(圖片來源:荷蘭 Kraaijvanger 建築師事務所)
ABN AMRO 作為以永續為核心價值的銀行,不但將循環經濟概念引進其永續發展的策略,也利用其分行及不動產的資源作為循環創新的試驗場。Circl 便在這樣的理念下經歷兩年的嘗試與努力下完工,而五個主要採用的循環路徑分別為:循環材料、週期延續、價值復原、產品服務及共享平台。
延伸閱讀:荷蘭銀行(ABN AMRO)的循環大業:循環建築之永續展館CIRCL(上)(下)

產品服務化
Interface
除了建築本身之外,在建築中使用的所有商品也都充滿循環的機會。Interface 是全球最大的地毯公司,以模組化及免塗膠的設計將地毯變成可小面積替換,再運用租賃的模式增加商品的回收容易度,促成進一步的循環利用。
延伸閱讀:藏在地毯裡的「循環商機」

全球最大的地毯公司 Interface,重新設計將地毯變成可小面積替換,再運用租賃的模式增加商品的回收容易度,促成循環利用
(圖片來源:Interface)
Signify 與史基浦機場的知名案例激發了大眾對需求的重新定義,原來我們需要的是燈光照明,而不是提供這項服務的燈泡。這個服務模式也激勵 Signify 設計模組化更易維修、更節能、更耐用的照明設備!
延伸閱讀:飛利浦轉型「賣照明服務」,取代「賣燈泡」
提供家電租賃方案,例如洗衣機是用洗衣次數來決定承租費用。消費者不擁有產品,每月小小的金額就能享用高端商品的服務,而廠商負責維修、保養商品也有動機將產品設計的更易維修及耐用。
延伸閱讀:租用家電背後的「循環經濟」概念
國際報告
由英國 Arup 出版之報告,簡述營建創新趨勢、營建循環策略與原則及相關必要配套。運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、麥肯錫顧問公司共同發表的 ReSOLVE 框架來指引營建產業轉型循環經濟的行動,輔以實踐案例。並從不同規模與層次呈現循環的可能性,然而唯有供應鍊的互相合作,才有機會朝循環更進一步。
(出版單位:Arup)
由荷蘭銀行和 Circle Economy 聯合發布的報告。內文介紹如何重新思考創造建築環境的方式,並以實際案例:荷蘭銀行的CIRCL 展館,加以說明。以規劃和建造此展館的參與者的見解的收錄與分析,並搭配最佳實踐案例的交叉引用,藉以呈現建築環境循環的可能性及它所能帶來的積極的經濟、社會和環境影響。
(出版單位:Circle Economy & 荷蘭銀行)

由 Circle Economy, Metabolic, DGBC, SGS research 共同發表為了加速循環營建的轉型,四個研究單位意在提供利害關係人一個建築物循環度的框架。以現行綠建築的指標 BREEAM 為架構,利用 Metabolic 七個循環經濟表現特徵,及循環策略,盤點出循環建築與現行架構中的缺口。最後建議循環建築導入 BREEAM 的具體策略與指標。
(出版單位:Circle Economy, Metabolic,
DGBC, SGS research)